6月9日,据港交所信息,颖通控股有限公司已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意味着颖通控股离最终上市只差“临门一脚”。
若其成功上市,将以“中国香水第一股”的身份登陆港交所主板。这家手握爱马仕、梵克雅宝等66个国际大牌代理权的企业,在历经多年蛰伏后,终于站在了聚光灯下。
根据最新披露的资料,颖通控股计划于6月18日至23日开启招股,预计6月26日正式挂牌交易,发行价区间为2.80—3.38港元,拟发售3.33亿股,募资净额约9.50亿港元。
当颖通控股的上市结果公示时,资本市场的目光不仅聚焦于“中国香水第一股”的诞生,更落在其鲜明的家族企业底色上。
创始人刘钜荣、陈慧珍夫妇通过颖通国际有限公司持有90%与10%的股权,这种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在成就企业决策效率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家族治理的问题。
根据资料,公司计划以2.80-3.38港元价格区间发售3.33亿股,募资金额中30%将用于自有品牌建设——这一战略选择,既折射出家族企业面对代理模式瓶颈的突围决心,也暗藏着资本运作与家族利益的深度博弈。
中国香水市场近年来呈现爆发式增长。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2年市场规模达169亿元,同比增长24.3%,预计2025年将突破300亿元。更令人振奋的是,当前中国香水渗透率仅为5%,而欧美国家普遍超过40%,这意味着未来市场空间巨大。
嗅觉经济的崛起,让香水从奢侈品逐渐变为大众消费品,尤其受到Z世代消费者的青睐。
得物App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圣罗兰自由之水、爱马仕大地等经典款香水销量增速居前,而法颂、冰希黎等国货品牌也凭借高性价比迅速抢占市场。
在这一浪潮中,颖通控股凭借其强大的品牌代理网络脱颖而出。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代理的66个品牌中,59个在中国市场拥有独家授权或分授权,覆盖香水、护肤品、彩妆等多个领域。
按2023年零售额计算,颖通控股是中国内地、香港及澳门综合市场第三大香水集团,也是前五名中唯一的香水品牌管理公司。其销售网络遍布全国400多个城市,线下销售点超过7500个,线上渠道覆盖三大电商平台及73个在线零售商。
颖通控股的成功离不开其品牌代理模式。
通过与国际大牌合作,公司快速获取了优质的产品资源和品牌溢价能力。例如,爱马仕香水作为其核心代理品牌之一,凭借高端定位和独特调性,长期占据中国香水市场高端份额前列。
这种模式还帮助颖通控股降低了研发和市场推广成本,专注于渠道建设和销售网络拓展。2025财年,公司实现营收20.83亿元,同比增长11.8%;净利润2.27亿元,同比增长10%,显示出良好的盈利能力。
并且,家族企业的高效决策让颖通在品牌代理领域迅速崛起。刘钜荣作为掌舵者,早期通过精准捕捉中国奢侈品消费萌芽期的需求,与历峰、开云等国际集团建立深度合作,奠定了公司在高端香水市场的话语权。
然而,品牌代理模式也暗藏风险。
近年来,国际奢侈品品牌收回代理权、转向直营模式的趋势愈发明显。爱马仕、香奈儿、路易威登等顶奢品牌几乎全部采用DTC(直接触达消费者)渠道,且全价销售比例极高。这种趋势对依赖品牌授权的颖通控股构成直接威胁。
2022年,某奢侈品牌代理协议到期后选择自营,导致颖通控股单年收入骤降4.25亿元,占当年总营收的25.5%。更令人担忧的是,截至2025年3月31日,颖通控股代理的61个品牌中,22个授权将在一年内到期,一年至三年到期的品牌有19个,仅有7个品牌的授权期限超过五年。
品牌授权的不稳定性还导致颖通控股对供应商的高度依赖。
2022-2024财年,公司向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额占总采购额的比例分别为85.1%、84.0%和81.6%,其中最大供应商的采购占比一度超过39%。这种“大客户依赖症”削弱了颖通的议价能力,一旦供应商调整合作策略,公司的成本和利润将受到显著影响。
作为一家家族企业,颖通控股的股权结构高度集中。
创始人刘钜荣及其妻子陈慧珍通过颖通国际有限公司分别间接持有公司90%和10%的股权,形成绝对控股。
这种结构在企业发展初期有助于高效决策,但也可能引发治理风险。
例如,2021-2023财年,颖通控股累计分红6.31亿元,而同期净利润仅为5.50亿元,分红金额超过净利润0.81亿元。这种上市前夕的大规模分红行为,不仅可能导致公司现金流紧张,还引发了市场对其资金管理合理性的质疑。
更值得关注的是,颖通控股的自有品牌发展严重滞后。
尽管公司早在1999年就推出了自有品牌“圣曼尼加”,但截至2025年3月31日,该品牌收入占比仍不足1%,2025财年仅贡献1050万元。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颖通控股计划将募资净额的30%用于发展自有品牌及收购外部品牌,并计划未来4年在中国开设100家线下自营门店(专柜)。然而,其自营渠道的表现并不理想。
而且股权高度集中还导致公司治理透明度不足。
尽管引入了3名独立董事,但核心管理层仍由家族成员把控。刘钜荣之女刘嘉琪担任首席品牌官,负责自有品牌"拾氛气盒"的运营,而该品牌截至2025年仅有5家线下门店、年营收不足1500万元的表现,引发对家族二代职业能力的质疑。
这种"子承父业"的传统传承模式,在需要年轻化、市场化运作的香水行业面临着一些挑战。
上市成为颖通控股打破家族企业发展瓶颈的关键契机。
招股书中规划的9.50亿港元募资用途,清晰展现出家族试图向现代企业制度靠拢的努力——30%用于自有品牌建设,标志着从代理模式向品牌运营的战略转向;25%投入直销渠道,计划四年内开设100家自营门店,试图摆脱对经销商体系的依赖;15%的数字化转型预算,更是对家族企业传统管理方式的颠覆——引入CRM系统与数据中台,意味着将决策权从创始人经验判断转向数据驱动。
但转型面临着家族基因的深层阻力。
以自有品牌"拾氛气盒"为例,其产品设计长期沿用国际代理品牌的成熟香型,缺乏对中国消费者嗅觉偏好的本土化创新,本质上仍是家族企业"复制成功经验"思维的延续。
而在渠道变革中,线下门店扩张计划遭遇家族内部争议——刘钜荣坚持保留传统经销商体系,与职业经理人团队主张的"直营+线上"轻资产模式产生分歧,这种代际与理念的冲突,在家族企业战略转型中具有典型性。
更深远的挑战在于股权结构与人才吸引的矛盾。
当前90%的家族持股比例,导致外部职业经理人难以获得足够股权激励,2024年首席运营官离职事件即为明证。在需要高端品牌运营、数字化营销人才的香水行业,家族企业的封闭股权结构正成为引进顶尖人才的桎梏。如何在保持家族控制权的同时,建立开放的治理架构,成为颖通控股必须破解的命题。
中国香水市场的未来增长确定性,为颖通的家族转型提供了缓冲期。
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的12.8%年复合增长率,意味着即便每年流失5%的代理品牌,公司仍可通过自有品牌15%以上的增速实现整体增长。
但关键在于,家族能否跳出"代理商思维"——当国际品牌纷纷收回代理权时,是否有勇气将多年积累的渠道资源、消费者数据转化为自有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当资本市场用现代企业标准审视时,能否建立起超越家族利益的长期价值体系。
颖通控股的上市,不仅是中国香水行业的里程碑,更是家族企业在消费升级浪潮中的一次自我革新。
从刘钜荣夫妇白手起家的代理帝国,到如今面对国际品牌直营化、本土品牌崛起的双重挑战,其转型之路浓缩了中国家族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的典型困境——如何在保持创业精神的同时构建现代治理体系,如何在家族财富积累与企业长远发展间找到平衡,如何在代理模式的舒适区中培育出真正的创新基因。
当"中国香水第一股"的钟声在港交所敲响,这场关于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大考,才刚刚拉开序幕。而答案,或许就藏在创始人是否有勇气打开股权结构的"阀门",让资本市场的活水真正注入这家带着深刻家族烙印的企业之中。
「本文章观点不构成投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