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在盖茨基金成立25周年之际,盖茨基金会宣布一项新的承诺:未来20年的捐赠将达到2000亿美元,以加速实现让所有人都过上健康而富有成效生活的目标。这一决定意味着基金会的各项工作将全面加速,同时基金会将在2045年底停止运营。
基金会主席比尔·盖茨在他的个人博客中宣布了这一历史性的决定,该承诺将成为现代历史上最大的一笔慈善捐赠。他在博客中写道,“未来20年,我的财富净值将减少99%。”
据悉,未来20年,盖茨基金会的整体战略不变,同时将通过与伙伴们紧密合作,尽最大努力推动以下三个核心目标的实现:助力终结孕产妇和婴儿死于可预防的疾病;确保下一代不再遭受致命传染病的威胁;帮助数亿人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发展的道路。
当财富以慈善基金的形式实现所有权转移,而管理权仍由家族掌控时,这种“散尽家财却延续影响力”的模式,正在重塑财富传承的模式。
在福建龙岩,林笑萍家族用六代人的时间诠释了慈善对家族的深刻影响。
从祖父林炳照1920年代捐建翠英小学,到林笑萍女士迁居香港后持续资助家乡教育,再到子女将母亲遗产全部投入“林笑萍慈善教育基金”,这个家族的慈善事业跨越百年,培养出“热心兴学”的共同价值观。
除了物质的捐赠,还通过具体项目,如捐建科学楼、设立奖学金等,让后代在参与中理解财富的社会价值。
盖茨基金会同样印证了这一点。
比尔・盖茨明确表示,其三个子女将继承不到1%的财富,其余全部用于慈善。盖茨家族通过让子女参与基金会项目,把“所有生命价值平等”的理念植入下一代。
洛克菲勒家族第六代成员也是如此,他们在基金会理事会中持续发挥作用,用参与式传承避免了财富集中带来的价值观稀释。
再看中国“善二代”群体的崛起,又为我们提供了另一视角。
曹德旺之子曹晖便继承父亲的慈善事业,发起了“PEER毅恒挚友计划”,将国际教育理念引入乡村;冯海良之子冯橹铭则通过中外学生交流项目,推动教育公益的国际化。
(“PEER毅恒挚友计划”官网)
他们这些行为充分表明,慈善参与能培养后代的社会责任感与创新思维,形成独特的家族精神标识,从而培养出“善二代”。
慈善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远超财富转移本身。
《传承与慈善:中国家族案例报告》研究发现,成功延续百年的家族往往具有强烈的公共使命,而慈善正是将这种使命制度化的关键。
范仲淹创立的范氏义庄通过“规矩”实现宗族互助,吴越钱氏以家训和文教联姻构建家国情怀,这些历史案例揭示——慈善不仅是财富的出口,更是家族价值观的载体。
现代家族基金会的实践也是如此。
香港李锦记家族以“思利及人”为核心价值观,通过设立家族委员会和家族宪法,将慈善纳入企业治理结构,实现家族与企业的共生发展。这种模式下,慈善不再是零散的捐赠行为,而是贯穿家族战略的系统性工程。
除此之外,慈善对家族凝聚力的提升同样显著。
蒙牛集团老牛基金会创始人牛根生通过设立基金会,将家族成员凝聚在生态修复、儿童教育等共同目标下,二十年累计开展325个项目,受益人数近千万。
正如2025年1月份汉正家族办公室研究指出,慈善活动能改善家庭沟通,促进家风正向传承,这种情感纽带比物质财富更具生命力。
国外家族基金会的发展为中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洛克菲勒基金会自1913年创立至今,始终坚守“促进人类福祉”的核心使命,通过专业化管理,铸就了跨越世纪的持续影响力。
在治理架构上,该基金会构建了家族成员与外部专家协同共治的模式——既通过家族成员的参与确保核心价值观的代际传承,又借助外部专业力量注入前沿视角与创新思维,这种“混合治理”模式为全球家族基金会的治理创新提供了经典参考。
相较之下,福特基金会的影响力投资实践则彰显了慈善与商业协同的创新潜力。
福特基金会通过布局社会企业投资、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等多元化路径,将慈善资源转化为兼具社会影响力与经济可持续性的价值成果。
其秉持的“慈善即投资”理念,重塑了公益资源的配置逻辑,也为中国家族基金会突破资源可持续性瓶颈、构建长效运作机制提供了极具借鉴意义的实践经验。
通过对国外基金会实践的借鉴,中国家族基金会正在探索本土化路径。
曹德旺创立的河仁基金会通过股权捐赠成立,开创了“基金会+专项基金”的运作模式,其“曹德旺励志助学金”累计资助数千名贫困学生,成为教育公益的标杆。
老牛基金会则通过“资源+品牌”双轮驱动,在生态修复、行业人才培养等领域形成独特优势,其档案管理更被行业誉为“学习典范”。
而当前,中国家族基金会正面临从“项目慈善”向“系统治理”转型的关键期。借鉴国际经验的核心,在于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慈善制度体系。
一方面需要完善《慈善法》配套细则,明确家族基金会在股权捐赠、投资保值、跨境公益等领域的操作规范;另一方面需培育专业的慈善支持体系,发展基金会评估机构、公益猎头公司、慈善法律服务等配套产业。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注册家族基金会已达1763家,管理资产规模突破8900亿元,但专业化人才缺口仍达4.2万人,建立职业化的基金会管理团队成为当务之急。
展望未来,中国家族基金会的独特价值或许在于打通“家文化”与现代公益的内在关联。传统家族治理中的“耕读传家”“乐善好施”理念,与现代基金会的治理架构相结合,或许将会催生独具中国特色的公益模式。
盖茨基金会的2000亿美元捐赠,是对财富的再分配,更是对家族传承本质的重新定义。
当慈善成为家族基因的一部分,财富便超越了物质形态,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持久力量。
从中国古代的范氏义庄到现代盖茨基金会,从林笑萍家族到曹德旺家族,这些跨越时空的实践共同揭示——真正的传承,是让财富在服务社会中获得永生。
对于中国家族基金会而言,未来的发展需要在本土化与国际化之间找到平衡。
既要继承“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又要引入现代治理理念;既要解决资源可持续性问题,又要保持创新活力。正如老牛基金会在二十年实践中所领悟的:慈善不是终点,而是家族与社会共生共荣的起点。
当更多家族将慈善纳入传承战略,中国慈善事业或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时代。
「本文章观点不构成投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