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朝初年贝兰堂南下苏州,在阊门外创立“贝氏药局”,凭借精湛医术和诚信经营,为家族奠定根基;
到近代,贝润生、贝哉安等先辈抓住时代机遇,推动家族产业向颜料、金融等领域拓展,完成从传统商帮向现代企业的转型;
再到家训传承、教育兴族,培育出贝聿铭等杰出人才,贝氏家族始终顺应时代变迁,传承和发展着贝氏家族文化。
然而,家族的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在十年动荡中,家族遭受重创,许多族人命运坎坷,几乎陷入绝境。幸运的是,贝聿铭在美国凭借卓越的建筑才华声名鹊起,为家族保留了复兴的火种。
贝氏家族于上海福开森路(现武康路),贝祖诒住宅(属中国银行所有)的花园中合照 后排:贝聿铭(左三)、贝祖诒(左六),坐者:贝聿铭祖父贝理泰(左五),1935年 (图源:贝洽)
“有花就有春天”
贝氏家族在苏州富了整整500多年,源于祖先定下的贝氏家训:留德不留财,留财不留钱。就靠这十个字,哪怕在上世纪狂暴的年代。贝氏家族财产被清零,他们依然保持体面和尊严。
1956年,贝氏家族做出历史性抉择:上缴全部产业——上海银行股份、苏州电力公司、16万平方米房产,包括狮子林与贝家花园。时任苏州市副市长的贝祖诒堂弟贝晋眉在交接仪式上说:“我们交出的是物质,留下的是精神。”
十年动荡中,家族遭遇灭顶之灾。贝聿铭的族弟贝重威,因右派入罪判刑22年,发配黑龙江劳教。
妹妹贝聿琳想方设法弄了点白糖寄给他。后来,他对大家说,要是没有这白糖,他肯定已经自杀了。
贝聿琳自己的日子也不好过。银行家丈夫尽管自降工资,仍是历史反革命,每次参加批斗会回来,贝聿琳就对丈夫说,对你就一个要求,不要死。
他的女婿梁成锦回忆:有一次他从批斗会回家,孩子们看他挂着大牌子,就帮他摘下来,挂牌子的铅丝把他勒出了深紫色的印记。大家都很难过,一时不知道说什么,他自己却一弯腰从菜篮子里挑了几棵开着黄花的菜芯,又顺手从地上拣了个瓶子,插好了往桌上一摆,他说:有花就有春天,有花就有希望!
可见,即便是身处困境,贝氏族人的依然保持着可贵的名门气质。
唯一躲过这场浩劫的,贝氏家族里恐怕就是贝聿铭这一支了。此时的贝聿铭正在美国崛起。
贝氏家族族谱(部分)
1964年,肯尼迪图书馆竞标中,他击败300名设计师,以“倒金字塔”方案一鸣惊人。这个来自苏州的建筑师,始终记得父亲的叮嘱:“你的根在狮子林的假山洞里。”当国内亲人在牛棚背诵《贝氏家训》时,他在哈佛课堂重构着中西建筑的对话。
1974年,贝聿铭首次返乡。在狮子林见到100多位穿蓝布衫的族人,他含泪说:“历史的偶然让我站在这里,但我们的血脉从未分离。”这次寻根之旅,催生了苏州博物馆的设计灵感——“中而新,苏而新”的理念。
1983年普利兹克奖颁奖典礼上,贝聿铭引用祖父的话:“建筑是凝固的家训。”从卢浮宫金字塔到香港中银大厦,他的作品始终贯穿“天人合一”的哲学。苏州博物馆的“片石假山”,正是狮子林叠山技艺的当代诠释;香山饭店的“光影庭院”,暗合贝氏药局的天井智慧。
图源:M+
而贝氏家族教育在新时代继续延续着传奇。
贝聿铭的三子一女均毕业于哈佛、哥大,延续着“三代哈佛”的传统。孙女贝建中成立“贝氏建筑事务所”,将苏州园林的借景手法融入纽约高线公园设计。这种代际传承,印证了贝润生的远见:“公有之产,最珍贵的是让子孙拥有创造的能力。”
30字祖训
其实,支撑贝氏家族富了15代的动力,就是贝氏家族流传了百年的30个字的家训。
“以产遗子孙,不如以德遗子孙,以独有之产遗子孙,不如以公有之产遗子孙。”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将自己的遗产留给子孙后代,不如将自己的良好品德留给子孙后代;将自己独有的遗产留给子孙后代,不如将自己的东西与他人共享。
在漫长的岁月中,贝氏家族成员,无论年幼或年长,大多将祖训铭记于心,并在一定程度上以此规范自身的言行。
在这短短的30个字的祖训之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贝氏家族所要留给子孙后代的,就是良好的品德还有天下大同的行为。而贝氏家族的人也确实是根据祖训的教导来生活的。
因为家训的教导,贝氏家族虽是一个大家庭,但是他们友爱团结,一致对外,从不互相伤害。
贝润生作为贝氏家族的名人,他的家财十分雄厚,于是重金购得了苏州的狮子林,作为这样一个十分显耀并且著名的建筑,贝润生却没有独自占有,而是将它作为整个贝氏家族的资产,供大家一起分享。而这位贝润生,就是贝聿铭的叔祖。
有称中间那位是贝润生
不仅如此,他们还在家族之内倡导互相帮助,于是贝氏家族的显赫的人经常捐钱建立义庄,用来救济其余的贝氏家族的人。
贝氏家族意识到,教育是家族传承的重要根基。坐吃山空终会导致资源枯竭,持续的教育投入,有助于培养出优秀人才。因此,家族对子女教育较为重视,从创办新式学堂,到资助族中子弟出国留学,都有所投入。
在教育上的持续投入,促使贝氏家族培养出众多杰出人才。这些人才凭借商业智慧和对时代的敏锐洞察,不断创新产业模式。从传统的药材、颜料经营,拓展到金融、建筑等现代领域,贝氏家族在不同历史阶段,抓住了相应的发展机遇,实现财富创造。
以祖训为指引,贝氏家族构建起一套涵盖道德、教育与产业的传承体系。这种传承理念与格局,为家族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承志计划”
2020年,贝氏家族正式启动“承志计划”。
贝氏家族设立“贝聿铭建筑奖学金”,每年甄选10名极具潜力的中国学子,资助他们奔赴哈佛深造,为建筑领域培育未来之星。
家族会议经过深入探讨,通过《新家训》:“守祖宗清白二字,开时代文明新篇”,这一训诫将传统与现代紧密相连,为家族的现代化持续发展指明方向。
在苏州博物馆西馆,贝氏家族捐赠的300件文物共同构成“江南望族”特展。
展览中,贝润生的记账本尤为引人注目,每一笔慈善支出旁都清晰标注“义”字,彰显先辈的道德准则与社会担当。与之并列展出的,是贝聿铭的建筑手稿,手稿上密密麻麻的线条与标注,记录着大师的奇思妙想与创作历程。
贝聿铭与儿子贝礼中
如今,贝氏族人足迹遍布全球,但始终心系故土,保持着独特的“苏州时间”。
每年清明,无论身处世界哪个角落,海内外族人都会齐聚狮子林。在贝氏祠堂,庄重肃穆的“承志仪式”如期举行。族人们整齐列队,齐声诵读家训,字字铿锵,让先辈的教诲在心中回荡。随后,众人一同种植纪念树,象征家族的生机与传承。
仪式最后,族人们分享年度公益报告,交流在公益领域的成果与经验。2023年,家族公益基金规模突破10亿元,这些资金重点投向乡村教育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
在乡村,贝氏公益基金助力建设现代化学校,改善教学设施,为孩子们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基金投入大量资金,对古建筑进行修缮与维护,让历史文化得以延续。